【GameNewsDaily】「黑馬」,指的是有潛質但欠缺際遇或資源的創作者;時機一到,便能爆發實力、跑出重圍。以此為名的「獨立遊戲黑馬獎」,由「香港遊戲創作協會」發起,核心不只在於評選作品,而是讓潛力被看見、讓創作者本人被看見。
「希望不只是表揚遊戲,而是表揚開發者。我們想搭建一個充滿溫度的平台,用最真誠的方式,向所有默默付出的遊戲創作人致敬。」
協會成員多來自對遊戲創作有濃厚興趣的開發者,或曾在業內打拼的從業者。大家走在一起,有兩個清晰方向:一是推動「遊戲創作普及化」,二是連繫並團結「遊戲產業」,讓創作與產業之間形成真正的網絡。
「若仍各家自掃門前雪,最終會一家一家,默默無聲地倒下;若能團結合作,並且嘗試連繫跨界產業的朋友,或許,能重建遊戲業的產業鏈。」
從學生賽到屬於港澳的獎項
協會早在 2012 年起,每年舉辦「遊戲創作大賽」,主要參與者是學生。十多年下來,見證過無數熱血作品誕生,也更清楚社群的困境。直到一次偶然的啟發——「業餘遊戲公社」發起人畢子在分享中說了一句話:「一個地區的產業興旺,要先做好民間的業餘社群。」
鄰近地區都有 Indie Game Award 為獨立開發者發聲,為何香港沒有?於是,黑馬獎的想法逐漸成形。
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。籌委坦言戰戰兢兢,既怕眼高手低,也怕淪為可有可無的活動。幸好獲得業界前輩支持,包括香港數碼娛樂協會主席彭子傑及數碼港高級經理梁德明。前者認為需要有 Indie Game Award 來兼顧創作與人才培育;後者則提出可在數碼港年度活動 DELF 內舉行,並提供場地與宣傳支援,令黑馬獎逐漸成形。
讓人與作品都走得更遠
首屆黑馬獎共收到 17 份申請,最終 16 個作品入圍,其中 15 款為 Steam 遊戲,另有 1 款 Roblox 遊戲。參賽者涵蓋剛畢業的學生到小型團隊,題材多元:恐怖、劇情小品、動作遊戲,各見心思。
評審準則包括創意與獨特性、遊戲性與體驗、市場潛力、研發可行性,以及推廣與呈現。籌委觀察到,港澳作品往往在創意和故事表達上有突出表現,卻欠缺營運和推廣的能力。
在籌委看來,推廣的關鍵並不是冷冰冰的公告,而是人與人的連結。黑馬獎安排了開發者聚會、工作坊,也帶新一代拜訪歷史悠久的遊戲公司。
「昔日的遊戲公司以代理營運為主;近年則以開發製作為主。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,若能讓新一代開發者融會貫通,對未來發展會有很大幫助。」
除了產業內部的交流,黑馬獎也嘗試跨界合作:自媒體、Vtuber、實況主,甚至餐廳、3C 產品品牌,都可能成為推廣的夥伴。這樣的思路,正是希望重建遊戲產業的上下游,為開發者帶來更多可能性。
把舞台延伸到賽後
黑馬獎不只是一場比賽,而是希望把舞台延伸至賽後的每一天。頒獎禮後,籌委將為得獎者安排個別採訪、Vtuber 直播試玩,以及本地展出等,增加玩家觸點與作品能見度。
首兩屆的目標,是打通本地相近行業的連繫,逐步提升創作者與作品的知名度;到第三屆,則希望爭取成為政府行業基金的資助項目,並拓展至鄰近地區交流,邁向「具國際/亞洲區認受性」的獎項。
今年 9 月 12 至 14 日,黑馬獎將於數碼港期間登場;9 月 13 日下午 2 時至 6 時舉行頒獎禮暨開發者聚會,參選團隊會在現場展示作品。
香港每年約有 500 位數碼娛樂系畢業生,卻僅有不到 100 間遊戲公司,不少學生畢業後難以入行。籌委希望透過黑馬獎,為這群有心有力的創作者搭建新的社群舞台。
許多獨立創作者即使不是全職從業者,仍願意下班後、假期,甚至辭職全職投入一年的時間去開發遊戲。這種熱血與堅持,就是「黑馬」精神的最好註腳。
「我們期望藉這次交流,讓更多玩家看見獨立遊戲創作者的無限可能;並以實際行動支持這群充滿熱血與創造力的開發者,共同灌溉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壤。」